2025年5月2日,小米汽车针对SU7 Ultra车型的灰度OTA更新引发轩然大波,原计划通过“赛道圈速考核”限制1500匹马力的策略在推送后不到24小时即被紧急叫停。这场围绕性能车安全与用户权益的博弈,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反馈间的微妙平衡。
此次争议源于小米在灰度测试中新增的“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车主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官方建议圈速成绩,方可解锁1500匹马力。此外,直线竞速模式新增P挡等待60秒的延迟机制。这一设定被部分车主视为“背刺”——SU7 Ultra自2月上市以来,始终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为卖点,不少用户正是冲着1548匹峰值马力下单。而今,已购车主需额外承担赛道成本、时间成本才能体验完整性能,与小米“自信驾驭强大”的宣传语形成强烈反差。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官方回应称,该策略旨在降低新手在公共道路误触高功率模式的风险,且强调“1500匹马力在普通道路无实用价值”。然而,这一解释未能平息争议:用户质疑小米未在购车协议中明确马力解锁条件,涉嫌虚假宣传;行业观察者则指出,小米此举或受近期多起高性能电车事故影响,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潜在风险。
从技术逻辑看,SU7 Ultra搭载的三电机系统在连续高负荷运行时易触发过热保护,电池寿命也可能因频繁满功率输出加速衰减。但用户更在意的是,车企是否有权单方面修改硬件性能参数。此次小米选择停止推送灰度OTA,并承诺未来加强用户沟通,或为行业提供新启示:性能车市场需要更透明的技术分级标准,以及更灵活的OTA推送机制。
当“安全优先”的厂商逻辑遇上“所见即所得”的用户预期,小米SU7 Ultra的马力之争,本质是新能源汽车时代技术伦理与商业逻辑的碰撞。或许,唯有在性能参数标注、用户协议条款、OTA推送机制上建立更明确的行业规范,才能让“速度与激情”不再与“安全与信任”背道而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