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体重超300斤游客雇3名轿夫抬轿下山”的视频引发争议。画面中,3名轿夫以“前后夹抬+中间承重”的方式,合力将游客从山顶运送至山脚,途中游客不断调整坐姿以减轻压力,轿夫则因用力过度而涨红脖颈。视频曝光后,网友围绕“是否应禁止此类服务”展开激烈讨论。
支持者:传统服务应尊重市场需求
部分网友认为,抬轿是山区旅游业的传统服务项目,游客付费、轿夫获酬,本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尤其对体力受限的游客而言,轿夫提供了必要的出行支持。有轿夫坦言:“我们靠力气吃饭,接这种活能多赚些钱,但确实辛苦。”
反对者:劳动尊严与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更多人担忧,超重乘客对轿夫的体力消耗远超常规,可能引发腰椎损伤、肌肉拉伤等职业病。有医生指出,长期负重超过150公斤可能对脊柱造成不可逆伤害。此外,游客的体重差异是否应成为服务定价标准,也引发对行业规范的质疑。
深层矛盾:传统行业如何适应现代需求?
该事件暴露了传统轿夫行业的结构性困境:一方面,从业者依赖体力劳动维持生计,难以拒绝高额报酬;另一方面,缺乏安全评估、保险保障等规范。部分景区已开始试点“限重令”,要求游客体重超过200斤需额外增加轿夫人数,或改用担架、滑竿等更安全的工具。
传统服务与现代劳动权益的碰撞,折射出行业转型的迫切性。或许,比起简单禁止,更需建立科学的承重标准、完善保险机制,让轿夫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换来应有的尊严与保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