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王凯在媒体专访中首次公开回应“近两年未进组拍戏”争议,坦言“暂停不是退场,而是主动按下暂停键”。这一表态既打破外界“资源下滑”的猜测,也引发对中年演员职业规划的深度讨论。
拒绝无效内卷,坚守创作底线
王凯直言,近两年推掉十余部剧本,其中包括3部“古偶大男主”与2部职场悬浮剧。“我不想重复消耗自己,更不愿观众记住的只有‘宋运辉’或‘靖王’。”他透露,团队曾因推戏与平台产生分歧,但最终选择为角色“宁缺毋滥”。这种“反流量”的清醒,在影视寒冬中显得尤为珍贵。
深耕生活体验,为角色蓄能
暂停期间,王凯深入体验多重人生:在敦煌戈壁徒步120公里,为历史题材剧积累地貌感知;赴云南咖啡庄园学习种植,筹备农业题材作品;甚至隐姓埋名在急诊科当义工,观察医患关系。这些经历被他称为“演员的田野调查”,直言“生活是角色血肉的来源”。
行业呼吁:慢下来,等好剧本
王凯的“空窗期”恰逢影视行业降本增效,短剧崛起挤压长剧市场。但他认为,“快餐式创作”终将反噬行业:“观众需要的是能留在记忆里的角色,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糖精。”他透露,目前正在打磨一部聚焦非遗传承的年代剧剧本,预计下半年开机。
这场“慢工出细活”的职业选择,让王凯的粉丝群体从“流量粉”转向“作品粉”。正如他所说:“演员的黄金期不是20岁到40岁,而是找到与角色共生的能力。”在急功近利的行业浪潮中,王凯的沉淀,或许正是对“演员生命长度”的另一种诠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