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车厘子、蓝莓、草莓等曾被冠以“奢侈品”标签的高价水果价格集体跳水,部分品类甚至跌破成本线。这场“降价潮”背后,折射出水果产业从“稀缺性溢价”向“规模化竞争”的深层转型。
产量激增与成本压缩成降价主因
以智利车厘子为例,2024/2025产季出口量同比激增50%,达62万吨,海运成本较空运降低40%-50%,直接推动终端价格腰斩。国内蓝莓产业同样经历“疯狂扩张”,全国种植面积突破110万亩,云南、四川等主产区因气候优势提前上市,叠加其他产区集中供货,导致蓝莓从百元/斤跌至10-20元/斤。草莓市场则因主产区(如山东临沂)种植面积稳定,但元旦后河北、辽宁等地草莓扎堆上市,叠加进口车厘子冲击,价格从44元/公斤暴跌至22元/公斤。
消费逻辑转变加剧市场分化
消费者对高价水果的“祛魅”趋势明显。直播带货中频发的“品质翻车”事件(如车厘子发软、蓝莓腐烂)削弱信任度,电商平台通过补贴战进一步压低价格。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向“质价比”倾斜——4J级车厘子仍维持百元高价,但普通品质产品已跌破10元/斤;优质蓝莓新品种(如“优瑞卡”)仍能卖出60-80元/斤,而传统品种则沦为“地摊货”。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降价潮暴露出水果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小农户经营模式导致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短板使腐损率居高不下。未来,行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通过品种改良(如培育抗病性强、口感更优的蓝莓新品种)、分选分级、精深加工(如草莓果酱、蓝莓酒)提升附加值,方能在价格战中突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