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苹果旗下音乐识别应用Shazam正式推出“Viral Chart”功能,通过实时追踪全球用户高频搜索的曲目,生成基于社交裂变效应的动态榜单。这一功能上线首周,便因精准捕捉到TikTok舞蹈挑战赛BGM、影视剧爆款OST等“病毒式传播”音乐,推动榜单TOP10歌曲日均搜索量突破200万次,重塑了音乐榜单的生成逻辑。
技术赋能:从“听歌识曲”到“传播预测”
Shazam的AI算法升级是Viral Chart的核心驱动力。该功能整合了Shazam日均10亿次的识别数据、Apple
Music的播放热力图,以及社交平台(如TikTok、Instagram)的标签关联度分析。例如,某首小众电子音乐因在健身博主视频中被高频使用,触发Shazam的“传播预警”机制,在24小时内蹿升至Viral
Chart第三位,带动其Spotify流媒体播放量激增400%。
场景化渗透:重构音乐消费链路
Viral
Chart的推出,标志着音乐产业从“专家推荐”向“用户共创”转型。用户可通过Shazam的“即时试听”功能,直接收听榜单歌曲30秒片段,并一键跳转至Apple
Music创建专属“病毒歌单”。更关键的是,该功能与线下场景深度联动——当用户在星巴克、优衣库等场所识别到Viral
Chart上榜歌曲时,App会弹出“门店同款音乐”购买链接,推动音乐版权收入向B端场景延伸。
争议与机遇:数据透明度与版权博弈
尽管Viral
Chart被视为“最贴近年轻人耳朵”的榜单,但其算法黑箱也引发争议。部分独立音乐人质疑榜单过度依赖头部平台流量,导致优质作品难以突围。对此,Shazam宣布将开放部分数据接口,允许唱片公司通过API获取歌曲在短视频平台的“Shazam触发率”,以更科学地评估宣发效果。
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Viral Chart不仅是一份榜单,更是苹果构建音乐生态闭环的关键棋子。当用户习惯于“听到即收藏”的无缝体验,音乐产业的传播规则或许将因此改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