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某动物园宣布暂停“小猪跳水”表演,这场因“五一”假期限定返场的动物互动项目,在引发公众热议后仅持续数日便告落幕。园方回应称,表演初衷是为园区自主繁殖的小猪提供运动空间,避免其因圈养过度肥胖,且全程未出现驱赶或强迫行为,水池深度、水温均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然而,网友上传的视频中,部分小猪在跳台边缘短暂停留后被引导跃入水中,这一画面仍引发“虐待动物”的质疑。
表演暂停的直接导火索,是公众对动物表演伦理的敏感度提升。尽管园方强调“小猪跳水”属自愿参与,但动物行为学家指出,圈养动物在陌生环境下的应激反应可能被低估。以大象画画、海豚顶球等传统表演为例,其背后的驯化过程往往涉及食物诱导与行为惩罚,而“小猪跳水”虽未显性强迫,却仍难以摆脱“以娱乐为目的利用动物”的争议。
此次事件折射出动物园定位的深层矛盾:作为科普教育场所,如何在吸引客流与尊重动物天性间取得平衡?近年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取消动物表演、上海野生动物园推行“零距离观察”模式,均指向“去娱乐化”的转型方向。未来,动物园或需探索“沉浸式自然观察”替代传统表演,让游客通过红外相机直播、生态行为观察等途径,在不打扰动物的前提下完成科普教育。
“小猪跳水”的暂停,既是对公众情绪的回应,更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当动物福利成为社会共识,动物园的“流量密码”或许正从“猎奇表演”转向“科学共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