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档,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以2000万首日票房登顶档期冠军,却在口碑端陷入“冰火两重天”。豆瓣评分未开,但微博、知乎等平台已形成鲜明两极:部分观众盛赞其为“中国女性创业史诗”,而影评人则直指其“晚会小品式煽情”与“主旋律套路化叙事”。
影片改编自“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真实经历,以1977年山东女性携女赴港、从码头摆摊到跨国食品巨头的逆袭为主线。马丽一改喜剧标签,以素颜、粗布衫演绎底层单亲母亲,其剁馅时青筋暴起的手部特写与暴雨夜推车跌倒的场景,被观众称为“痛感真实”。但这种“苦难美学”亦遭诟病——有评论认为,影片将个人奋斗简化为“受虐-成功”的二元叙事,如母亲病逝强行煽情、女儿反目又和解的桥段,充斥着“国产剧式狗血”。
更尖锐的争议在于其“软性主旋律”定位。影片试图通过女主角从“偷渡客”到“港陆融合象征”的转变,呼应改革开放与香港回归的时代命题,但被指“口号先行”:当臧女士在谈判桌上高呼“这是中国水饺”时,镜头却切换至外资收购协议签署画面,这种“文化输出”与“商业妥协”的割裂,折射出创作者在商业与艺术间的摇摆。
这种撕裂感,实则是“现实题材商业片”的共性困境。当观众既期待看到真实创业者的血泪,又难以接受过度戏剧化的表达,《水饺皇后》便成了靶心。但不可否认,其首日票房的爆发力,已证明“女性励志+时代记忆”的题材红利仍在,只是如何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仍是国产片需攻克的下一道难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