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六季淘汰赛引发争议:演员蒋梦婕因舞台风格“柔而不烈”遗憾离场,而老戏骨郑则仕的一条微博却让事件陡然升温——“梦婕的戏在骨不在皮,浪姐舞台容不下她,江湖自有她的戏台子。”这条力挺言论不仅登上热搜,更折射出娱乐圈代际间的情义传承与行业价值反思。
1. 江湖情义:从《红楼梦》到《乘风破浪》的二十年守望
郑则仕与蒋梦婕的渊源可追溯至2008版《红楼梦》——彼时郑则仕以“刘姥姥”一角提携新人蒋梦婕,而今蒋梦婕在浪姐舞台挑战唱跳,郑则仕始终以“云观众”身份在微博为她加油。淘汰当晚,他晒出两人2008年的剧照,配文“戏台子再大,也容得下真心的笨功夫”,既是对蒋梦婕“十年戏曲童子功”的肯定,亦是对当下“流量至上”舞台逻辑的隐晦批评。
2. 行业价值:当“慢热型”演员遭遇“快节奏”舞台
蒋梦婕的淘汰暴露出浪姐舞台的“价值悖论”:作为昆曲出身的演员,她擅长的《牡丹亭》水袖舞、《霸王别姬》剑气身段等传统文化元素,与节目“炸场”“高燃”的竞技需求存在天然冲突。郑则仕直言“舞台不该是速食店”,呼吁综艺应保留“小火慢炖”的艺术空间,此观点获王家卫、张艺谋等导演转发支持,引发行业对“流量与艺术平衡”的讨论。
3. 破圈效应:从淘汰到“文化出圈”的意外转折
郑则仕撑腰事件意外催生“蒋梦婕戏曲舞台”企划:B站UP主将她的淘汰舞台与昆曲《游园惊梦》混剪,播放量破千万;抖音“#戏曲唱跳新国风”话题播放量超5亿,蒋梦婕受邀参与央视非遗晚会,实现从“淘汰者”到“文化传播者”的逆袭。
结语:
郑则仕的撑腰,既是一代人对新人的护持,亦是行业对“慢艺术”的温柔声援。在流量裹挟的综艺江湖中,这场“老戏骨与小花旦”的惺惺相惜,恰似一缕清风,提醒我们:真正的舞台,从不在聚光灯最亮处,而在人心最暖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