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随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在国际期刊《地质学》发表最新成果,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1935.3克样品,再次改写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知边界。这片直径2500公里、深达13公里的古老撞击盆地,正成为解码月球42亿年演化史的“地质时间胶囊”。
研究显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苏长质月壳,其成分与月球正面斜长岩月壳截然不同。这一差异源于42.5亿年前形成该盆地的超大型撞击事件——撞击能量导致月壳与月幔物质熔融再结晶,形成富铁镁的苏长质基性岩层。通过分析样品中的冲击玻璃与角砾,科学家发现其中40%为外来溅射物,印证了该区域曾遭受过直径超500公里的天体撞击,这一规模足以重塑整个月球地壳结构。
更颠覆性的发现来自岩浆活动证据。样品中28.3亿年前的低钛玄武岩揭示,月球背面在距今30亿年内仍存在活跃的火山活动,较此前认知延长了10亿年。其月幔源区亏损不相容元素的特征,指向月幔深部曾发生大规模物质分异,这一过程或与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引发的月幔对流相关。
作为人类首次获取的月背深部物质样本,嫦娥六号样品不仅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的全月适用性,更揭示了撞击作用在塑造月球二分性中的关键角色。从月壳成分到岩浆活动,这些来自月球最深处的“信使”,正引领人类迈向对地月系统早期演化的全新认知高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