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在上海宣布与骑手代表签署《2025年度“饿了么”网约配送算法和劳动规则协议》,明确将逐步取消外卖超时扣罚机制,并同步优化“恶劣天气补贴”“自主休息权提醒”等配套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外卖行业从“效率至上”向“人本优先”的算法治理范式转型。
从“扣款”到“容错”:算法规则的人性化重构
传统超时扣罚机制下,骑手为避免每单50%配送费扣除,不得不与红绿灯竞速、冒险逆行,安全隐患与心理压力并存。饿了么此次改革将超时惩罚转为“正向积分激励”——骑手可通过准时送达、客户好评、特殊天气接单等行为累积服务星级,与单均奖励直接挂钩。一位从业三年的骑手表示:“现在超时10分钟仅扣2分服务积分,但高峰期多接一单就能补回,心态更从容。”
算法透明化:破解“同距不同价”困局
协议要求饿了么在APP端公示配送费计算规则,明确距离、时段、难度系数(如爬楼、超重订单)的权重占比,并设立算法反馈通道。例如,系统将自动识别“老旧小区无电梯”订单,动态提升计价标准,确保骑手每公里收入不低于行业基准线。
安全与效率的再平衡:算法向善的实践
饿了么同步优化派单算法,剔除“逆行”“超速”等危险轨迹样本,将道路施工、临时交通管制等动态因素纳入路径规划,并设置15km/h的配送时速兜底阈值。此外,骑手每日配送时长上限为11小时,连续工作4小时将强制休息20分钟,从机制上阻断“疲劳驾驶”风险。
从美团试点“超时免罚”到饿了么落地全国首份算法协议,外卖行业正加速告别“困在系统里”的困境。这场变革不仅关乎骑手权益,更预示着数字经济时代算法伦理的深刻转向——当技术开始倾听劳动者的心跳,效率与温度的平衡点或许并不遥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