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独播剧《无忧渡》迎来大结局,但“宣夜身边人尽数战死”“半夏献祭成半妖”的悲情收尾引发两极评价。部分观众直指结局“为虐而虐”,与原著《半夏》中“宣夜半夏归隐桃源”的HE设定背道而驰,更有人爆料称“结局系平台为拉升会员留存率强行修改”。这场争议背后,是视频平台对内容创作话语权的深度介入。
流量逻辑下的“刀片经济学”
据爱奇艺后台数据显示,该剧播出期间,#夜半CP虐恋#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雨中诀别、佛前献祭等高虐片段播放量是日常剧情的3倍。平台方显然深谙“BE美学”的引流效应——在结局前一周开启“加更嘉年华”,将付费超前点播与角色命运捆绑,会员拉新率提升27%。更耐人寻味的是,原著作者半明半寐曾透露“结局本为双死”,而剧版在平台授意下将半夏改为“半妖永生”,既保留悲剧内核,又为后续衍生开发埋下伏笔。
创作主导权之争:IP改编的边界
导演林玉芬在采访中坦言,剧版结局“综合了平台数据与观众反馈”,但这一说法并未平息争议。有剧组人员爆料,爱奇艺在杀青后曾要求“增加高光泪点”,甚至介入后期剪辑,将原本30集的体量扩展至36集。这种“数据反哺创作”的模式,虽使剧集热度登顶云合数据榜首,却也引发编剧圈对“编剧中心制”的反思。
《无忧渡》的结局争议,实则是视频平台工业化生产与艺术创作自由博弈的缩影。当“流量KPI”成为内容决策的核心指标,我们或许该警惕:过度追求情绪刺激的“魔改”,是否正在透支IP的生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