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随着外交部确认嫦娥七号任务将搭载多国载荷,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正以“开放共享”姿态加速全球科技协同。作为2026年发射的核心任务,嫦娥七号将搭载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罗斯、瑞士、泰国六国及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的6台科研设备,共同挑战月球南极未知领域。
此次国际合作聚焦“月球水冰探测”与“极地环境研究”两大目标。意大利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将实现月面毫米级定位,为后续载人登月轨道对接提供导航支持;俄罗斯的尘埃与电场探测仪将首次揭示月球南极尘埃运动规律,解析月壤形成机制;而泰国研制的空间天气监测装置,则可提前72小时预警太阳风暴,保障地面与月面通信安全。尤为关键的是,嫦娥七号搭载的飞跃器将突破“永久阴影区”探测禁区,携带水分子分析仪潜入南极撞击坑底部,通过穿透式光谱分析验证水冰存在,这一成果或将改写人类月球资源开发版图。
从技术层面看,嫦娥七号着陆器采用“路标图像导航+主动缓冲着陆”技术,可在亚百米级复杂地形实现精准降落,其飞跃器更具备三次自主起降能力,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技术实现“定点-移动-重复作业”闭环。这场由7国联合书写的“南极探水”行动,不仅彰显中国航天开放生态,更预示着月球科研站从“单边探索”向“多边共建”的战略跃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