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动物园因被曝用染色犬只“扮演”熊猫幼崽,引发公众对动物与园区经营方式的强烈质疑。尽管园方迅速回应称“仅为科普互动环节”,但事件已演变为对动物园创新边界的深度讨论。
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一只被染成黑白相间毛色的犬只被安置在模拟熊猫栖息地的玻璃房内,周边布置竹叶、木架等道具,并配有“熊猫宝宝成长观察”的说明牌。视频曝光后,部分游客表示“被误导”,质疑园方为吸引客流“消费动物形象”。
对此,涉事动物园发表声明称,该犬只系收容的流浪犬,因毛色与熊猫幼崽相似,经兽医评估后,被用于“动物拟态科普教育”,旨在“帮助游客理解动物拟态现象”。园方强调,活动全程未强制犬只表演,且设有“非真实熊猫”提示牌。然而,这一解释未能平息争议。
动物保护组织指出,即便出发点是科普,对动物进行染色仍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且“拟态展示”可能模糊公众对动物真实习性的认知。一位动物行为学家表示:“动物园的核心职责是保护与教育,而非制造‘噱头’。拟态展示需以科学依据为前提,而非单纯追求视觉效果。”
事件引发国内动物园行业反思。近年来,为应对客流下滑,多家动物园尝试推出“动物剧场”“夜间探险”等项目,但如何平衡娱乐性与科学性仍是难题。专家建议,园区可引入虚拟现实、互动投影等技术,在不干扰动物的前提下创新科普形式,同时加强信息透明度,避免引发公众误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