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遭遇“冰火两重天”:同质化困局与差异化突围
2025年4月13日,随着清明假期结束,多地古镇客流数据引发热议。一边是张家界大庸古城日均购票不足20人、累计亏损超5亿元的“冷清”,另一边是乌镇、濮院等古镇通过文化IP和创新业态持续吸引游客的“火热”。古镇旅游是否真的“凉了”?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分化与变革的交织。
近年来,国内超2800座古镇中,大批“人造古镇”陷入困境。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25亿元,运营三年累计亏损超5亿元,2024年上半年日均购票仅12.6人;湖南常德桃花源古镇8年烧光50亿投资后沦为“空城”;济南宋风古城杂草丛生,一期工程仍未完工。这些项目普遍存在“千镇一面”的顽疾:仿古建筑雷同、商铺小吃高度重复、文化特色缺失,被游客调侃为“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
专家指出,盲目跟风开发是主因。2016年住建部鼓励特色小镇建设后,多地仓促上马项目,甚至地产商涌入分羹,但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科学规划。例如,大庸古城虽围绕“古代大庸文化”打造,却因文化辨识度低、配套体验不足,难以吸引游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