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的世界里,山茱萸与山萸肉的关系如同稻谷与大米——前者是植物本体,后者是加工产物。这味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的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方剂中传承千年。
植物与药材的转化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是山茱萸科落叶乔木,其鲜红的果实悬挂枝头时,宛如玛瑙缀满秋日的山林。而药铺里名为"山萸肉"的药材,实则是去核后的干燥果肉。炮制过程颇有讲究:霜降后采摘成熟果实,文火烘焙至果皮皱缩,人工去除枣核般的硬核,最终得到的紫红色肉质便是入药部分。明代《本草纲目》特别强调:"用肉不用核,核能滑精",道出了二者药性的本质区别。
功效的微妙差异
鲜山茱萸果实酸涩性平,多用于酿酒或蜜饯制作;而炮制后的山萸肉则转为酸涩微温,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之效。六味地黄丸中以山萸肉配伍熟地、山药,取其收敛固脱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山萸肉所含的莫诺苷等有效成分,在炮制过程中浓度提升近3倍,这解释了为何历代医家都强调使用去核果肉。
鉴别的实用技巧
优质山萸肉呈不规则的片状,表面皱缩有光泽,质地柔润。取少许咀嚼,先酸后甘者为上品。若见完整带核果实冒充山萸肉,或掺入染色的山楂肉,均属劣药。浙江淳安等道地产区的山萸肉,横断面可见排列成环的维管束,这是鉴别真伪的重要特征。记住,真正的山萸肉遇水浸泡后,水液会呈现自然的橙红色,而伪品往往快速褪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