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焦】 曾被誉为"水果贵族"的蓝莓,近期在批发市场遭遇价格跳水,每公斤售价跌破10元大关,较去年同期暴跌60%。这场始于云南主产区的降价潮,折射出浆果产业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深层矛盾。
盲目扩种埋下隐患
云南、贵州等地近年涌现大量蓝莓种植园,亩产从5年前的300公斤飙升至1500公斤。某种植基地负责人坦言:"看到政府补贴就一头扎进来,现在周边全是蓝莓园。"供过于求导致收购价跌破成本线,部分果农被迫毁约弃收。
消费升级遭遇认知瓶颈
尽管蓝莓富含花青素等营养元素的科普持续多年,但日常消费频次仍偏低。超市采购人员透露:"家庭采购多集中在节假日,日常走量主要靠奶茶店的冻果订单。"深加工链条的缺失,让90%的蓝莓只能以鲜果形式竞争,保质期短成为致命伤。
破局之道浮现曙光
部分龙头企业开始探索差异化路径。云南某企业推出蓝莓酒、蓝莓酵素等衍生品,与文旅项目结合打造"采摘+加工"体验园。更有商家将蓝莓植入预制菜市场,开发出的果味酸菜鱼调料包在电商平台成为爆款。冷链技术的突破也让蓝莓鲜果得以北上进京,延长销售半径。
这场价格雪崩,既是市场给出的警示信号,也是产业升级的转折点。当种植户从"跟风"转向"深耕",当企业从"卖原料"转向"卖体验",蓝莓产业的春天或许就在前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