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家长反映,中小学校园周边出现一种名为“电动车标”的卡片收集游戏。商家将雅迪、爱玛等电动车品牌LOGO印制成卡片,模仿“烟卡”玩法进行销售,引发未成年人攀比、课间赌博等乱象。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营销手段,再次触碰未成年人保护红线。

一、“电动车标”如何异化成“校园货币”?
收集机制
普通卡(常见品牌LOGO):1元/张
稀有卡(限量版车型):5-10元/张,概率抽取
隐藏卡(企业创始人签名款):二手平台炒至50元+
赌博变种
拍卡对决:将卡片拍翻面即赢走(涉及现金交易)
盲盒抽奖:10元抽一次,可能获得“虚拟电动车使用权”
社交绑架
集齐某品牌全系列可换“校园VIP身份”
部分班级形成“没卡不社交”的畸形风气
二、商家“合法外衣”下的灰色操作
法律擦边球
辩称“汽车文化周边”,实际使用未授权商标
卡片背面小字标注“非玩具”,规避3C认证
精准收割术
校门口小卖部设置“包月卡”(30元无限抽)
短视频平台暗语引流:“加电群”分享抽卡攻略
三、多方围剿下的治理难题
监管空白
市监局:卡片无QS标识可查处,但处罚力度轻
教育局:校内禁卡易,校外难管控
企业行动
雅迪法务部批量发送商标侵权律师函
爱玛发起“真车体验日”疏导收集欲
家长自救
深圳家长联盟举报违规店铺,推动“200米禁售区”
心理专家建议用“运动卡”“图书卡”替代
四、从“烟卡”到“车标”:未成年消费陷阱进化史
2021年:奥特曼卡卷走小学生压岁钱
2023年:烟卡赌博引发多地专项整治
2024年:电动车标接棒,套路迭代但本质未变
当孩子在课堂上偷偷比对“九号卡”和“小牛卡”的稀有度时,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商业利益面前,童年的纯粹正被一步步标价。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禁止下一张卡片,而是重建更有吸引力的校园生活——毕竟,操场上奔跑的笑声,本该是最珍贵的“隐藏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