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录取名单公布,曾因"5次被考官强制擦妆"登上热搜的艺考生林夏确认被录取。这场引发2.8亿讨论的"素颜风波",意外成为高校艺术人才选拔的典型案例,折射出审美标准与专业素养的深层博弈。
一、考场上的五次卸妆棉
林夏的艺考纪实视频显示:
第一轮:被要求卸掉假睫毛,考官称"主持人的眼睛要会说话"
第三轮:擦除修容后,被考察面部骨骼立体度
终极面试:素颜播报新闻,获评"声音质感比眼线更重要"
二、中传选拔标准的范式转变
该校招生办主任解读改革方向:
去滤镜化:2024年起所有考生需通过4K摄像机无美颜录制
声形兼修:新增"突发状况播报"测试应急状态下的表情管理
文化课权重:播音专业文化分占比提至60%,淘汰"花瓶型"考生
三、美育教育的认知冲突
事件引发两极讨论:
支持方:认为"擦妆是对专业的尊重",央视主播们也集体晒入职照声援
质疑方:指出"天然颜值歧视"仍存在,应允许适度遮瑕
校方回应:考核的是"可控的先天条件",非绝对素颜
当林夏在微博发布录取通知书并配文"终于明白,真正的镜头感来自眼底的光"时,这场风波已超越个体成败,成为艺术教育改革的注脚——在人人可美颜的时代,或许最珍贵的恰恰是那份敢于直面真实镜头的勇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